《折扁担开悟》
天衣义怀禅师(公元993-1064年),浙江永嘉乐清人,俗姓陈。他自幼天资聪慧,而且秉具善根。他的家族世代以打鱼为生,他小小年纪时常跟随父亲出海。父亲打到鱼,让他穿起来,他总是假装失手,让鱼滑回海中。次数多了,父亲发现他是有意为之,一怒之下狠狠打了他一顿。但他毫不介意,恬然如故。每每看到落网之鱼在他的帮助下摇头摆尾回到大海,畅游而去,他很开心,父亲的拳脚也就显得不那么凶狠了。
长大后,义怀到京城景德寺作了一名童行,天圣年间通过严格的经论考试,正式为僧。义怀又瘦又高,面目清秀,气质文雅,在众人之中缓缓漫步,宛若鹤立鸡群。当时,京城有一位修持《法华经》的神异高僧,他在市井遇到了义怀,抚着他的脊背说:“云门、临济去。”
义怀不解其意,便施礼请教。高僧说:“你其当弘禅宗乎?行矣,勿滞于此。”
从此,义怀开始了“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”的云水生涯。他先跋涉千里来到荆州,参谒金銮善禅师,因缘不契。又去拜见临济高僧叶县归省,依然无法悟入禅之门径。他行行复行行,来到了姑苏,参拜当时住持翠峰的云门中兴之祖——雪窦重显大师。
一见面,重显大师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呀?”
他回答义怀。重显陡然掀起滔天巨浪:“为什么不叫怀义?”
义怀一头的雾水,懵懵懂懂说道:“这是当时取的。”
重显继续以禅机接引:“谁为你立名?”
义怀说:“我已经受戒十年了。”
“你行脚费却了多少草鞋?”
义怀听出重显在讽刺他白费草鞋钱,说道:“和尚,你不要瞒人好不好。”
重显一笑,说:“我也有无量罪过,你也有无量罪过,你怎样领会?”
到这里,义怀不知所云,理屈词穷,无言以对。雪窦重显手中的禅杖毫不留情地打了下来,呵斥道:“你这个凭空虚言妄语的家伙,出去!”
第二天,心有不甘的义怀又来到了方丈。重显问道:“这样不行,不这样也不行,这样不这样都不行。”
义怀正在思考怎样回答,重显的禅杖早已呯然落在了他的头上。他稀里糊涂再次被打了出来。在雪窦重显的机锋棒喝考验面前,义怀原先所学的经呀论的,一点也用不上。他深切体会到,不悟本性,不明自心,纵有千言万语,到这里一句也说不出。他深切感到自己的福慧不足,便主动要求当水头——一条扁担,两只水桶,负责供应全寺用水。
一日,他汲满两大桶水,颤颤悠悠挑在肩上,沿着蜿蜒起伏的小路向寺里走。山路坎坷,崎岖不平,所以,他的心思都在脚下。突然,扁担从中折断,“咚”的一声水桶坠地,哗啦啦水花四溅……

在那一瞬间,毫无准备的义怀头脑里一片空灵,随即豁然大悟!
这真是“桶底脱落,卸下千钧重担”,四句诗偈泉涌一样从心中汩汩而出:
一二三四五六七,
万仞峰头独足立。
骊龙颔下夺明珠,
一语勘破维摩诘。
雪窦重显听后拍案称善,认可了他的悟境,遂将他列为云门传人。
不久,义怀便像一只雏鹰,展翅飞离师父温暖的爱巢,到广阔浩瀚的空宇独自翱翔。他住持在无为军(今安徽无为县)铁佛寺,弘扬云门禅法。
儿行千里母担忧,爱徒远足师挂念。义怀辞别之后,雪窦重显一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,心中不免时常惦记——不是担心他的安危,而是不知他的修行如何。一天,有禅僧从淮上云游而来,说义怀已经在铁佛寺出世,禅风浩浩,四方禅僧闻风云集。雪窦重显让他叙说义怀的说法之语,那僧学说道:“义怀上堂说:‘誓如雁过长空,影沉寒水;雁无遗踪之意,水无留影之心。’”
重显不禁击节叫好,说此语如同己出,并且专门派遣侍者去慰问义怀。
后来,义怀从铁佛寺移住越州(今浙江绍兴)天衣山,在一片荒凉之中,平地起楼台,野山建梵宫,高唱云门曲,举扬六祖禅。
弟子问:“如何是佛?”
天衣义怀说:“布发掩泥,横身卧地。”
据说,释迦牟尼在作菩萨时,看到燃灯佛将要经过的路上有一滩泥水,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头发铺在烂泥上,让燃灯佛踏过。
弟子当然知道这个典故,追问道:“意旨如何?”
天衣义怀说:“任是波旬(最大的魔王)也皱眉。”
弟子施礼,说:“这样,就谢谢师父指示。”
“西天此土。”义怀将不二法门演绎得十分通俗。弟子灵机一动,说:“弟子上来,请师父说法。”
“林间鸟噪,水底鱼行。”
这就是佛法!佛法是自然的真谛,是生命的本源。林鸟水鱼,自然即是佛法;鸟鸣鱼游,佛法即是自然。
天衣义怀上堂说:“禅僧们横说竖说,却不知有顶门上眼。”
一位禅僧立刻问道:“什么是顶门上眼?”
义怀一笑,幽默地说:“衣穿瘦骨露,屋破看星眠。”
他的意思是说,任心自在,随顺自然。看到禅僧不太明白,他举例说:“芭蕉闻雷开,葵花随日转。诸位,芭蕉闻雷开,还有耳朵吗?葵花随日转,还有眼睛么?若能领会,西天即是此土。”
向日葵,望日莲,葵花朵朵向太阳。并非葵花有眼而刻意为之,一切都是天性使然。同样,修禅也要自自然然,顺其自然。
天衣义怀禅师针对当时禅林惯用的“驱耕夫之牛,夺饥人之食”的方法,说道:“我既不点石成金,也不变金为土。为什么呢?金是金,土是土,玉是玉,石是石,僧是僧,俗是俗。古今天地,古今日月,古今山河,古今人伦,都没有改变。虽然如此,打破大散关,能有几人在迷途之中遇到达摩?”
他又说:“不用截短仙鹤的长脚,接长鸭子的短腿;不用铲平高山,填平沟壑。”
千古一月,万年江山,长脚仙鹤入云霄,短腿野鸭拨清波;高山自挺拔,沟壑自幽深,自然而然,不劳心力。
在法堂,天衣义怀借风景说禅:“青萝攀缘,直上寒松之顶;白云明净,出没太虚之间。这种说法,比起南山生云、北山下雨如何?如果能领会,甜瓜连蒂甜;若是不领会,苦瓠连根苦。”
天云义怀晚年居住在池阳杉山草庵。一天,他催促外出的弟子佛日智才速速归来。智才刚进门,义怀说:“时候到了,我要走了。”
智才知道师父将要辞世,连忙问:“师父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?”天衣义怀说偈曰:
红日照扶桑,寒云封华岳。
三更过铁围,拶折骊龙角。
智才又问:“卵塔已成,如何是毕竟事?”
义怀竖拳头示之。遂侧卧就寝,推枕而逝。
朗读者:释正东悟
天衣义怀禅师折扁担而悟道,正如他后来所举扬的一样:禅法自然,不离世间。星光灿烂的禅宗史上,许许多多禅师都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开悟的。
自回禅师不远千里来到元静禅师的寺院参禅学佛。那知,元静只是分派他打扫庭院,干一些杂活。后来,寺院要造佛像。石匠出身的自回的手艺派上了用场——到山崖上打石头去吧!
早知道出了家还是打石头,自回还出家吗?
烈日当空,山中无遮无拦,一任火一样的日光流泻下来,浇在自回的脊背上。上面火烤,而下面的石头烫得像煎鱼的热锅,那么,自回就是被熬煎的鱼了。不过,他可是一条活鱼,手舞足蹈——凿石不停,嘴唇张合——诵经不辍。
山谷中回荡着自回凿石头的声响,他心里萦绕佛经的梵唱。元静禅师已经在他背后站立了很长时间,他一直都未察觉。元静捡起一片石头渣,说道:“今日凿石头,明日凿石头,生死到来时,怎么凿得破?”
自回一听,急忙放下锤子、鳌头,向师父礼拜,请他讲说佛法。元静禅师说:“你随我到方丈来吧。”
回到方丈,元静禅师并未说什么佛法,只是对自回说:“你暂且不必要诵经了。诵经一万,心去一半。”
自回不明白为何不让诵经,元静也没说明白,所以,他照样边打石头,边诵经。要知道,自回不识字,好不容易才背会了一部《法华经》,如何肯舍弃呢!
一天,他采到了一块质地如玉的上好石材,若是用它来雕刻一尊佛像,一定美伦美奂。好石材必定异常坚硬。自回全神贯注——当然忘了诵经,拉开架式,高高扬起大锤,竭尽平生之力,猛然砸了下去——
“咚!”
石上火花四溅,眼中金星四射,虎口震得又麻又胀,但是,顾不得这一切了,自回撒腿向寺院方向跑去——因为在那不经意的一瞬间,他彻悟了。他闯进方丈,对着元静禅师说道:“用尽功夫,浑无巴鼻。火光迸散,原在这里。”
古时候,有一位禅僧跟随师父学习坐禅。每当他入定之后,就有一只非常巨大的蜘蛛出来跟他捣乱。一而再,再而三,那蜘蛛搅得他无法修行。祖师们曾经说过:“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。”于是,他就和师父说:“等那蜘蛛再出来与我捣乱时,我要杀死它!”
师父问他从哪里下手?他说就在蜘蛛的大肚子正中央狠狠捅上一刀。师父说:“到时候,就怕你捅不准。这样吧,你再坐禅时,等那蜘蛛出来,你先用笔在它的肚子上画上记号,下一次再真用刀子捅。”
禅僧很听话,认真点点头。再打坐时,他手中拿了一支笔。上坐之后,那只烦人的大蜘蛛又出现了。禅僧看准它肚子中央,迅速画了一个圆圈。说来也怪,他刚刚画好,那蜘蛛就不见了。禅僧这一支香坐得很安定,很安逸,禅悦润心,法喜充满。
开定木鱼敲响,他从定中徐徐出来。师父过来问他如何?他说,作好记号了,等蜘蛛再来时,一定杀死它。因为没有它捣乱,自己就能安然入定了。师父笑着说:“我已经知道那蜘蛛是从哪里来的了。”说着,指了指禅僧的肚子。
禅僧低头,他原来画在蜘蛛肚子上的圆圈,赫然出现在自己的肚脐周围!
禅僧恍然大悟:入定时的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,而是源自自己的心里。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,一切惟心所造!
云峰文悦禅师,去参拜临济宗大长老大愚守芝。大愚守芝问他:“到这里干什么?”
文悦说自己来求禅的心法。大愚守芝说:“法轮未转,食轮先转。你一个后生,何不趁着年轻力壮,去为大家乞化一些粮食来呢?我忍受饥饿还来不及,哪有时间为你说禅呢!”
文悦不敢违背师父的意旨,每日下山,四处化缘乞讨,供应寺院所需的口粮。不久,大愚守芝禅师移住翠岩山。文悦做完事后又找到翠岩去请教。守芝禅师说:“你不见僧人们居住的房屋四处透风,又在这寒冷冰冻的大冬天,风雪交加,寒气逼人,你应该去为大众乞化生火过冬的木炭。”
文悦无奈,只好冒着刺骨的寒风下山去乞讨……
终于筹措够了越冬的木炭,文悦第三次来到守芝禅师的方丈询问禅要。守芝却说:“佛法不怕烂在我的肚子里。现在大殿无人管理,就麻烦你去担任香灯吧。”
文悦嘴上虽然答应了,心里那个委屈,无以言表。这个捉弄人的老和尚,为何总也不肯传授心法呢?
文悦心恢意冷,无精打采地来到厕所解手。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便桶上,桶箍突然松散了,他一头从木架上坠落下来……
电光石火,文悦顿时彻悟了!
直到这时,文悦才领悟到大愚守芝接引学人的奇妙。他洗净身上的污垢,穿上大红袈裟,来到方丈。守芝禅师一看见他就开怀大笑,说:“维那,恭喜你大事了毕!”
文悦恭恭敬敬向师父磕头礼拜。